教育的平行宇宙:體育班

Ken Lin
Jan 14, 2021

--

台灣從 1968 年開始設立體育班。截至今日全台從國小到高中一共有 671 所學校有體育班,班級數達 1,784 班。其中國、高中又佔了超過 60% 。平均每年約有兩萬多名體育班的孩子畢業或肄業。筆者在大學四年間,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除了專長訓練外,你們都在做什麼?」

作為一個扎扎實實走完六年體育班生活的孩子,我很老實的說在學科方面的確少了很多上課的時數但這並不表示不能將「課業」搞好,甚至擠進校排。本文我更想針對的是重點我列以下四點來討論。

  1. 體育班的招生是不是數大便是美?
  2. 學生程度落差之大科任老師好難捱。
  3. 高中到大學的銜接
  4. 關於體保生的規章設立有無必要?

體育班的招生是不是數大便是美

每年全中運產生出兩百多個金牌,那金牌以外的人有多少?

在國中階段,班上學生約莫三十人。而在這之中大多數的同學都是曾經比過全小運的佼佼者,而我剛好便是那少數沒見過世面的卻像是誤入叢林的羔羊。相較於其他類型的資優班需要透過考試來評斷,而進入體育班的確容易許多。因此或多或少就出現了一些因為想念這所學校而用體育班當跳板的人(當然這佔了極少數)。

由於不用考試、不用測驗對於那時的我們的確是福音。但對教練來說除了有獎狀佐證自己能力的之外,其他的人就像福袋一樣(就是我)根本不會知道他的能力在哪?此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出賽名額,由於一個項目只能報三人所以你必須競爭掉同項目的人才有機會出場,更別說熱門項目更是激烈。可能國一時你會覺得沒什麼,但當每場比賽都攸關升學的國三真的會將士用命的跟你一決生死。在筆者國中時,全隊大概只有 40% 的選手有機會報到比賽,而這 40% 中僅有 5%~10%有辦法拿到名次。也就是說將近 90%的人會花了時間練習卻什麼都沒有。

再來一定會說,那他們可以唸書呀?可以拼基測、會考呀?這時我來說說現實面吧,來唸體育班的小孩不要說不愛唸書根本連想翻課本的動力都相當低落了。不客氣的說就是有抱持著逃避唸書心態的人來念體育班,才會養成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風氣。不然每每只要關於運動員做一些不是關於運動的事就會被媒體記者吹捧或認為與眾不同,難道不奇怪嗎?

因此在這我想給的建議就是,訓練只是你比普通生多一項任務而唸書才是作為學生的你的主線任務。在別人眼裡你可能是福袋,但千萬不要想著某一天或某一場就會驚豔全場。腳踏實地完成學生的「本分」。

學生程度落差之大科任老師好難捱

學不會不是最痛苦的,而是開始前就放棄學習

就像前面所提到,只看術科不看學科所造成的連鎖反應會有多嚴重。對體育班的孩子來說,上課是痛苦的。但現在回頭檢視發現老師的痛苦絕對不亞於我們。因為多數的學生不愛聽課、學習態度不佳、愛睡覺,而犧牲就是少數想聽課的孩子。到最後,有些老師選擇視而不見,有些老師用影片來當保姆。考試當然只能考 B 卷,每個科目都當「背多分」,帳面成績還過得去,實際去問根本什麼都不會。當然認真貫徹學術並重的學校也不再少數。

不看基測成績、不看學科成績最直接影響就是在校表現。或許大家在學生時期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體育班的學生,我並不知道你們的看法是什麼。但因為普通生還是佔多數。為了不影響學校運作,體育班在學校或多或少都會被排擠。EX. 教室離普通班很遠、升旗位置不一樣等。以前會覺得忿忿不平,現在只會覺得剛好而已。

大多數念體育班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教練,其實選手跟教練間的關係蠻微妙的。教練需要選手創成績來當 KPI。學生需要教練訓練來拿好成績上好大學。因為學生除了用競技成績升學外,沒有其他管道了所以生殺大權都是在教練手上。那你說真正會在乎課業的有多少?如果補習班會衝突訓練時間到底取捨的會是誰?

在這邊我給的建議是,好好聽課。上課是你們少數接觸多元的機會,開發你的大腦才會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你是真的想一輩子都走體育的路,還是說你也想做其他行業。這些都是競技場上你接觸不到的事。

高中到大學的銜接

前置作業做好上大學才會有個底

台灣學生運動員有一個通病,就是如果沒人管真的就會放飛自我。經過了嚴格嚴謹的六年體育班,發現大學的教練只會在訓練時間出現。而且不會再唸東唸西,真的很快樂。於是運動員這三個字先暫時放在腦後,發現到如何真正做一個「學生」。夜夜笙歌、打工、談戀愛是我統計出來的前三名。當然這些是沒有不好,但除了體育外你沒有其他技能的情況下,你確定要這樣糟蹋你的武器嗎?

為什麼常常有人說台灣基層運動實力那麼好,到了大學甚至成人隊後不要說突破了只要不退步就是萬幸了。這時你必須得知道台灣基層教練有多辛苦,必須花多少時間在隊上訓練、管理。學生也相對聽話的情況下成績會好這不意外吧?習慣被圈養的猛獸,是不能放生的。

在說到如果不唸體育系,選擇保送到非相關科系。我不會說你的選擇完全是正確的。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賭注,畢竟耗費了大把時間在訓練上離書桌越來越遠,重新來過真的需要過人的毅力。在筆者所念的大學裡,也收了許多體保生,剛進來也是期許自己能夠允文允武,成功轉換跑道。但現實的結果卻是休學的也不在少數。以往在運動場上你可能勢不可擋,但在學科面前卻節節敗退。很多人都說,練體育的孩子很有毅力無懼挑戰。但在我看來書本、考試滿可怕的。

因此我的建議是,搞清楚你轉換跑道的目的。大學基本上就是半隻腳出社會了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那要怎麼負責呢?不要想著大學由你玩四年,先把學科搞定再去想你要做的事。還有,別急練體育比讀書難多了!

關於體保生的規章設立有無必要?

設立規章不是讓你綁手綁腳,而是誘發你尋找機會

最後說了那麼多在此文撰寫前,我就相當好奇教育部或是體育署對於學生運動員有沒有像 NCAA 那樣明確的規章。像是學科要達到幾分才能練球、比賽。在左翻右找的結果很遺憾並沒有。現在還是依靠各個學校自身對學生的要求。

你說設定規章的必須在哪?我講兩個我認為的主要原因

  1. 保障學生升學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
  2. 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才

當然這兩點非常的「概略」。簡單解釋一下,靠競技運動升學聽起來天經地義,看似多元其實專制。前面也講過教練基本上掌握住你升學的命脈也就是說出賽機會,加上一些「關係」。所以在這部分學生是處於被動的,訂定規範確保你唸書,這並不是在害你而是多一條路給你選。當然也沒有那麼邪惡啦,我只是希望除了運動外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不然出了社會聊天內容永遠只有體育、運動就沒有別的。不是因為當了學生運動員,就一輩子只能走體育的路。外國運動風氣、職業運動之所以盛行那是因為在他們學生時期都有受到這些運動的薰陶。在台灣則是相對封閉當然提到這又是後話了。

最後我認為現在我所擁有的一切,不管是格局、視野、機會都是體育班以及田徑給我的。這篇文章絕對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單純只是希望透過經驗跟我所看到的來給將來想選擇不同條路的學生一點啟發。外部環境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唯有調整好自身心態才能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練體育的孩子並不簡單,正因為早早走在修羅路才更要重視旁邊是否有不必要的障礙出現!

全部都是練習比賽的生活不會無聊嗎?

最後在新的一年,期許我所成長的環境越來越好。也希望能夠多產出類似的文章。喜歡本文的朋友不要吝嗇你的掌聲。如果有幫助到你也希望分享給更多人知到。

最後如果覺得看字麻煩也可以訂閱我的 podcast:林肯叔叔的空中健身房

--

--

Ken Lin

不務正業的菜鳥廣告業務。樂於觀察並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沒有對錯的時代。既然沒有對錯,何不大方分享?